一、黨建引領,探索合作社發展新模式
合作社發展,離不開適宜的經營模式。自合作社成立以來,院后村充分發揮村級黨組織領導作用,緊緊圍繞創新和發展兩大板塊,逢山開路、遇水搭橋,抓機遇、戰困難,將困難阻力轉化優勢助力,積極探索農業發展的新模式,不斷創新發展“院后經驗”,為做好“三農”服務工作做出應有貢獻。一是推動土地規?;洜I。隨著農村老齡化越來越嚴重,農民在一畝三分地上獲得的收益不能滿足生活需要,越來越多的村民選擇外出務工,土地撂荒的情況越來越嚴重。針對這一現象,院后村發揮黨組織的群眾工作優勢,積極推動土地流轉,把過去分散的、單打獨斗的群眾有效組織起來,發動村民以土地入股合作社。二是提高群眾參與主動性。合作社秉承“入社自愿,退社自由、保底分紅”的理念打消群眾顧慮。為了能做到真正的讓利于民,合作社章程規定無論收益如何,務必確保每個村民獲得1300元的保底分紅。在合作社成立之初,為增強群眾信心,楊秀麗同志帶頭出資15萬元,村其他“兩委”成員也先后將自家承包地入社發展。村書記、兩委積極發揮模范帶頭作用,以身作則,樹立良好榜樣,從而帶動了更多村民出資入股合作社。正是在村書記、村支部班子帶頭,黨員一心為集體、一心為群眾的觀念感染下,院后村宣傳發動群眾,村民踴躍報名,積極以土地入股,僅通過入股分紅,每戶村民可增收3000多元,真正的做到“支部有作為、黨員起作用、集體增收入、群眾得實惠”。
二、抓住機遇,發展合作社特色新產業
合作社發展與經營,離不開強高效的支柱產業。院后村完成土地流轉工作后,集體經營土地,經過核算發現,無論從播種、管理、機械化作業,還是從銷售、來年耕種等方面,經營成本過高,且同時要負擔40多萬的分紅,村集體基本無收益。鑒于此,院后村決定強化與外合作,發展特色農業。一是強化與龍頭企業合作。合作社以土地資源為依托,積極爭取產業項目,目前已經發展了68畝的威海漁耕時代羊肚菌大棚產業,與膠東伯瑞藍莓公司達成合作協議發展了150畝藍莓產業基地,還發展了蔬菜大棚、西洋參產業,年租金收益近30萬元,同時,合作社通過引進產業項目,也為在村村民提供了穩定的就業崗位,使失去土地的村民可通過務工獲得打工收益每年約6000余元。二是強化與科研院所合作。為提高農業產出,合作社積極對接山東省農科院引進五彩小麥品種,利用剩余的約400余畝土地發展五彩小麥種植,普通小麥一斤1元左右,五彩小麥通過自身的優勢和產品競爭力,一斤可賣3元左右,2020年僅五彩小麥種植就為集體增收近30萬元,此外合作社還發展了煙薯25等特色品種。
三、瞄準市場,打造合作社品牌價值
合作社發展,離不開知名的產品品牌。盡管合作社給院后村發展帶來了新的出路,但村現有產業層次與市場需求并不適應,合作社仍以低端農產品為主,產品附加值低,想要上檔升級很難。為提升產品附加值,延伸產業鏈條,院后村黨支部在充分考察市場后,結合自身優勢提出建設標準化花餑餑加工廠思路。院后村原本就有肖式花餑餑加工坊,具備一定的產業規模,在乳山市范圍內有一定的美譽度,楊秀麗制作的花餑餑曾獲得乳山市十大旅游名吃獎和乳山市手工藝品二等獎,原肖式花餑餑產品在山東省內有一定的銷售市場,但因產業規模小、生產不規范,一直無法打造品牌。
2020年3月,院后村黨支部在市鎮兩級大力支持下,共投資300萬元成立乳山市五彩麥花香食品有限公司,以打造膠東花餑餑、五彩小麥等特色農產品為著力點,開展花餑餑的研發、加工與銷售,并充分利用電商平臺銷售渠道,年銷售收入近300萬元,并注冊了商標“院后農耕”。公司采取“工廠+合作社+基地”發展模式,上游承接威海市和外省訂單,下游整合合作社五彩小麥、紅薯、桑葚、藍莓、雞蛋等特色優質農產品等,打造特色優質產品,把院后村花餑餑及五彩小麥等產品打出品牌、創出優勢、形成產業,將院后村建設成為引領鄉村振興的典型示范村。
四、多措并舉,助力合作社創新發展
合作社發展,離不開持久的探索提升。院后村黨支部深諳“實事求是、與時俱進”發展道理,不固步自封、不小富即滿,積極探索助力合作社發展的舉措。一是建立新型經營管理模式。先后3次帶村“兩委”成員、黨小組到文登高村學習先進經驗,并將農業經營的目光放眼全鎮,開始探索建立新型農業經營管理模式,發展特色產業。重點倡導“統—分—統”運營模式,降低經營風險,提高合作社運行質量?!敖y”即合作社牽頭統一進行土地流轉,打造基礎設施;確保土地平整,可用于大規模機械化作業;“分”即合理劃分承包單元,切塊分包給種植農戶或涉農企業,提高科學管理和精細化管理水平,降低運營成本;“統”即合作社統一提供農資、灌溉、噴藥等配套服務,統一對接農業部門、科研院所等提供技術服務,統一對外推介、包裝銷售等。入社群眾既可享受保底收益,又可到合作社務工獲得收入,還能從合作社增值服務收入中獲得二次分紅。二是科學生產,節本降耗。南黃鎮適時成立了農業綜合服務中心,院后村便依托鎮農業綜合服務中心,對合作社經營的部分土地交由鎮農業綜合服務中心管理,實施農資、耕地、播種、管理、收獲、銷售等“一站式”農業生產性服務,實現科學化、規?;鳂I,最大程度節省經營成本。為了提高農業現代化生產水平,合作社確保在種植、收貨、生產等主要環節全部實現機械化。三是拓寬銷售渠道。合作社聘請專業的電商運營團隊,搭建互聯網銷售平臺,立足線上線下兩條銷售途徑拓展銷售渠道,擴大“院后農耕”的品牌影響力。合作社通過進駐網上交易平臺、微信銷售等方式,實現農副產品的網上營銷,2020年院后村黨支部領辦合作社收入達到100多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