威海市環翠區福豪果品專業合作社成立于2013年12月,位于威海市環翠區張村鎮福德莊村。合作社在黨支部的領導下,組織黨員帶頭、群眾參與,建設大棚發展采摘產業,走出一條黨建帶社建、社富促村強、村民共“雙贏”的新路子。
一、支部示范干部引領,打好農村發展產業牌
村民富不富,關鍵看支部。福德莊村共有388戶1160人,黨員52人,耕地240畝。以前村集體收入主要依靠新建廠房租賃,村民歷來靠天吃飯,以種植果園為生。2012年以前,因村“兩委”班子不穩定、村民與“兩委”矛盾突出,群眾意見很大。
2012年7月,陳善友當選村黨支部書記、村委會主任,上任伊始,就決心帶領班子干出一番事情,重塑黨支部、村委會形象,增加村民收入。決心有了,問題來了,到底從哪入手呢?當時福德莊村能用的集體用地,都已經建設廠房,僅剩村南一片土地可做文章。于是,福德莊村黨支部就在這土地上動起了腦筋,通過整合土地資源,流轉村民土地110畝,建成了里口山生態農業示范園,進行規模經營。規模經營可以促進村集體增收,但群眾致富又該怎么辦?村“兩委”研究商議,成立專業合作社,通過黨組織領辦合作社,讓村民廣泛參與,依靠規模發展,讓村民都得到實惠。
2013年12月,由村黨支部牽頭,注冊成立了福豪果品專業合作社,建設果蔬采摘與開心農場兩個項目,走上了一條發展生態旅游農業的道路。2014年起村集體先后投入500多萬元建設福德莊草莓采摘園40個,發展休閑采摘農業。合作社成立初期,只有8戶群眾投資入股,很多村民對黨支部建立合作社投資建大棚持觀望態度,擔心入不敷出。為打消村民的疑慮,村黨支部通過開大會、說小會,挨家挨戶宣傳政策,廣泛動員,為群眾分析發展前景,向群眾立下軍令狀,用2到3年的時間,將采摘園打造成規模,不斷發展壯大合作社規模,增加集體經濟收入,帶領村民共同富裕。
這期間,村“兩委”班子咬緊牙關,頂住壓力,出去看,出去學,請專家、聘人才,全年不休,卯足勁要干出個樣兒來。先后到濰坊青州、煙臺牟平等發展大棚先進地區取經,多次聘請專家實地指導技術,為社員和周邊農戶講課、傳授農業種植知識,大家受益頗深。目前合作社常年聘請的5名果業專家中,高級農藝師1名,農藝師1名,助理農藝師3名。
功夫不負苦心人,在村黨支部的辛勤經營下,大棚做活了,產業做大了,名聲喊響了,合作社致富了,村民的顧慮也消除了,一年下來村集體光是大棚經濟收入就高達80多萬元,同時直接帶動100多戶村民的果園對外開放采摘,增加果桑、蟠桃、蘋果、葡萄等品種,增加了采摘的多樣性,也加快了村集體采摘發展向休閑觀光農業的轉型。
二、黨員帶頭群眾參與,激活產業發展增動能
福豪果品專業合作社成立以來,黨員主動帶頭、群眾積極參與。村黨支部書記陳善友更是親力親為,對內廣泛發動村里的果樹種植能手參與果園日常管理,對外積極爭取專業部門技術支持,特別是在果樹選擇、技術引進培訓、指導推廣及產品收購銷售等方面做了大量工作,他本人也獲得“中國鄉村旅游致富帶頭人”的榮譽稱號。
無規矩不成方圓,壯大后的合作社采取“統一品種、統一技術、統一防治、統一指導、統一銷售”五個統一營運模式,著力于高起點、新技術、高效益,采取骨干示范、面上結合,實施了大棚栽培示范化生產,配備了農殘速測、二維碼追溯系統,注冊商標“福豪果”,并成功申報了綠色食品認證??恐锰飒毢竦牡乩韮瀯?,加持綠色技術精細管理,“福豪果”的知名度逐漸提高,水果價格也一路攀升。以草莓為例,每斤在30元左右,高出周邊地區2-3倍,“里口山草莓”更是因綠色有機、純天然、口感好而家喻戶曉,成為遠近聞名的大品牌。每年赴福德莊村采摘、觀光游客多達2萬人次,每個大棚平均年收入3-4萬元,大大提高了村集體和農戶的收入水平。2014年,福德莊村被評為“省級旅游特色村”。
三、黨建社建齊抓共管,譜寫鄉村振興新篇章
福德莊村依靠黨支部政治引領,大事小情一起商量,堅持“陽光議事”,通過支部提議、“兩委”商議、黨員審議、村民決議,重大事項全程公開。民主透明的議事決策機制讓村民對村級班子的滿意度和支持率大幅提高,村民也對合作社發展也信心十足。借著合作社發展的良好勢頭,村集體趁熱打鐵,于2016年8月完成農村產權制度改革,成立福德莊村經濟股份合作社,設立理事會、監事會等機構。村黨支部書記兼任合作社黨支部書記、理事長,其他村委成員兼任理事成員,選舉德高望重的村民擔任監事會主席和監事會成員。集體合作社堅持因地制宜,積極推動福豪果蔬專業合作社多樣化發展,致力于打造環翠區黨建引領集體經濟發展特色品牌。
福德莊村倡導“黨組織+合作社+集體土地+農戶”模式,將福豪果品專業合作社從集體經濟股份合作社中剝離,通過流轉集體土地,建立示范園,吸引農民以資金入股,所得收益按“基礎股金+二次分紅”原則進行分配。集體合作社社員自愿投資入股,每股500元,每人1股,每戶作為一個投資人,目前共有322戶投資戶,819人入股,投資金額40.95萬元。借著鄉村振興戰略的東風,以國家現代農業產業園創建契機,對里口山生態農業示范園中40個溫室大棚進行市場化運作,將其中的23個對外出租,引入社會資本運營,每年租金收入近50萬元;剩余17個大棚由村集體負責運營,每年經濟收入約40萬元。合作社股民除享受基礎股金,還享受二次分紅,保證收入有保障、利益最大化。2019年福德莊實現村集體經濟收入385.65萬元,人均收入22056元,村民每人每年分紅1309元。
四、村強社富反哺于民,鋪就全面小康“幸福路”
隨著鄉村振興戰略持續深入,里口山近郊休閑樣板片區按照“一村一品一特色”提檔升級進行打造。在福德莊村,結合現有福豪果品專業合作社,主推休閑采摘、親子旅游等產業項目。先后引進秋歌采摘園、萌寶動物園等,進行連片打造,規模發展,豐富旅游路線,讓游客進得來、留得下、玩得好。
隨著在合作社規模的不斷發展壯大,勞動力越發不足,針對這一問題,村黨支部積極動員合作社社員到示范園區的大棚內進行工作,年底以記工方式領取勞動報酬,在基礎股金和二次分紅的基礎上,又多了一份工資收入,讓入社社員個個喜上眉梢。集體經濟發展好了,村民的收入提高了,村里的不平均現象逐漸顯現,部分年老體弱的村民無法參加集體勞動,收入上不去,怎么辦?“小康路上一個都不能少”黨支部書記陳善友說道,為此,村黨支部為全村700多名適齡村民購買養老保險,60周歲以上老人每月平均收入2000多元,免除生活后顧之憂,讓黨支部領辦合作社的福利惠及每一個村民。
福德莊村通過黨支部領辦合作社,村集體經濟得到全面發展,村級黨組織由“弱”到“強”,支部工作有抓手,干部說話有分量;民心由“散”到“聚”,合作社把個體利益與集體利益掛鉤,增強向心力;農業由“分”到“合”,化零為整,形成規模效應;鄉村振興由“怠速”到“提速”,社員持資入股、集體資產明晰到戶,合作社以集體資產入股,實行按勞計酬、按股分紅,實現社員和集體雙致富。